全部

Photo by Sam Power on Unsplash 位於西納米比亞,沿岸就是大西洋,它是非洲最大、世界第四大的國家公園,德國殖民時期就成立了,裡面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「納米比沙漠」、鹽鹼地「索蘇維來」和「死亡谷」、「諾克盧福山脈」和「賽斯里姆峽谷」。文章會聚焦在大沙丘、鹽鹼地上的枯樹。 Photo by Fernando Paredes Murillo on Unsplash 納米比沙漠是最古老的沙漠,因為本吉拉涼流經過而氣候乾燥,沿海每年有超過180天為濃霧的天氣,超過千艘的沉船散落在骷髏海岸,許多生命依賴霧氣獲取水分。納米比沙漠幾乎沒有人住,只有少數幾個原住民族住在這附近,因為沙漠很古老,所以納米比沙漠比其他的沙漠有更多特有物種。在2013年登錄至世界遺產名錄,這裡的沙海是來到納米比亞必須體驗過的,為納米比亞的標誌。 Photo by USGS on Unsplash 索蘇維來的意思是不歸路沼澤,這裡的看點是「45號沙丘」,另外幾個沙丘是325公尺高的「大爹」沙丘和最高的沙丘,高388公尺的「7號沙丘」。這裡有機會觀賞到鴕鳥、羚羊和小型哺乳動物,雨季時會出現鳥類。 Photo by Joshua Kettle on Unsplash 到了死亡谷,焦點轉移到耳莢金合歡上,它們已經發黑、枯死,它們死了幾百年,但因為氣候乾燥而沒有腐爛,就這樣矗立在白色的鹽鹼地上,這樣的對比帶給人一種超現實的氛圍,吸引了無數的攝影師和藝術家,是很多電影、廣告、音樂MV的取景地,相信這個景點能讓你捕捉到許多奇景。 參考資料 Namib-Naukluft National Park (Official GANP Park Page) 耳莢金合歡 Namib

Photo by Bernd 📷 Dittrich on Unsplash 鯨灣是納米比亞最大的沿海城市,也是該國唯一的天然港口。名字稱為「鯨灣」,是因為這裡曾經是捕鯨者的天堂。因為本吉拉涼流通過,帶來豐富的漁產,生蠔養殖也成為鯨灣很大的產業。「海灣遊艇」和「沙漠衝沙」是鯨灣最受歡迎的活動。 海灣遊艇:乘坐遊艇在海灣上航行,前往鵜鶘岬,欣賞沿岸的風光和城市的景色,在船上有機會和海狗和鵜鶘互動,觀察海豚在水中嬉戲。遊艇行程備有豐富的餐點,遊客可以品嘗到鯨灣最出名的生蠔,品質世界第一,肉質鮮嫩多汁,口感無與倫比。配上一杯香檳,是完美的享受,來這裡務必品嘗看看。 Photo by Inge Cousins on Unsplash 沙漠衝沙:乘坐四輪傳動車,在沙丘上飛馳,親身體驗車子從高處往下衝的快感,順便欣賞沙漠中的奇特景觀,如7號沙丘、月世界、百歲蘭等。 Photo by Valeria Hutter on Unsplash 除了活動以外,鯨灣還有三明治灣的美景,可以看到「倒沙入海」的壯觀畫面,這是大西洋海岸和沙漠相遇的絕美景色。 參考資料 Walvis Bay How did the whales in Walvisbay become endangered? Walvis Bay Lagoon: a bleak future

Photo by katsuma tanaka on Unsplash 埃托沙國家公園是是納米比亞最著名的自然保護區,也是非洲最大的野生動物園之一,位於納米比亞北部,佔地約2.2萬平方公里。這裡有著令人驚嘆的景觀,從廣闊的鹽鹼地,到綠意盎然的草原,每一處都是攝影師的夢想天堂。 Photo by katsuma tanaka on Unsplash 埃托沙的意思是「大片的白色區域」,形容這個地方是鹽鹼地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鹽鹼地之一。鹽鹼地的形成是由於地下水位高於該地區,地下水里有鹽分,因為蒸發速度太快,只剩鹽份留在那裡,到了雨季的時候,形成的湖會吸引成千上萬的紅鶴前來。 Photo by Markus Blüthner on Unsplash 埃托沙是屬於半沙漠的生態系,大部分是疏林莽原,可以觀察到非常多種的動物,哺乳動物約有114種,鳥類約340種。裡頭有很多動物跟肯亞重疊,這裡乾季和雨季分明,在乾旱的季節裡要找到動物並不容易,因此乾旱季節時,埃托沙的游獵活動是依賴大大小小的水坑來吸引動物,不同水坑吸引的動物不太一樣,會在好幾個水坑之間遊走。這裡可以看到威風凜凜的獅子、豹、犀牛、大象等大型動物,也可以看到迷人的長頸鹿、斑馬、羚羊等動物。運氣好還可以看到罕見的高角羚、黑犀牛等瀕危物種。 Photo by Datingscout on Unsplash 公園裡的營地非常貼近大自然。晚上可以享受營火和燒烤,聽聽動物們的聲音,看看滿天的星星。還可以在晚上用紅外線攝影設備,觀察那些夜行性的動物,或許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。 參考資料 Etosha National Park 埃托沙國家公園 Etosha National Park - WILHELM CHANG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kW_1HHb5v0

Photo by Colin Watts 辛巴族是一個遊牧民族,他們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,不受現代文明的影響。他們的服飾、髮型和習俗都充滿了獨特的魅力,讓人驚嘆不已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介紹一些辛巴族的特色,以及如何拍攝出最美的辛巴族照片。 Photo by Julia Sadowska 辛巴族的女人會負責提水、做手工藝和照顧嬰兒,而男人則會外出放牧和狩獵。辛巴族人幾乎是裸體的,只穿著一些簡單的衣物,如皮裙和頭飾。除了男人會洗澡,女人從不洗澡,女人會在身體上塗滿一種紅色的膏,叫做Otjize,它是由紅土和乳脂混合而成的,可以防曬和驅蟲,也象徵紅色的大地和血液。Otjize讓辛巴族人的皮膚呈現出一種亮麗的紅棕色。如果你想拍攝凸顯肌膚的照片,你可以選擇在早上或傍晚的時候,利用柔和的光線來突出Otjize的顏色,並且避免使用閃光燈或過度曝光。 Photo by Fabiana Rizzi 辛巴族女人的頭髮是生育能力的象徵,她們會用乾草、山羊毛和頭髮編織出各種不同的髮型,每種髮型都有特殊的意義。例如,未成年的女孩會把頭髮綁成兩條粗辮並往前梳,看起來像羊角一樣;準備結婚的少女會把辮子編成更多條、抹上Otjize,並且蓋住前方;已婚的女人則會戴上有串珠和皮革雕刻的頭飾Erembe。如果你想拍攝出辛巴族女人的髮型,你可以選擇一個背景簡單、顏色單調的地方,讓頭髮成為畫面中最吸引人的部分。你也可以試著從不同的角度拍攝,如正面、側面或背面,來展現不同的造型。 Photo from Piqsels 辛巴族人信仰萬物有靈論,他們透過聖火Okoruwo跟他們的主神Mukuru溝通。每個定居點都會有聖火,在一些儀式裡,如出生、結婚、死亡和割禮,他們會透過聖火和祖靈交流。聖火是辛巴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,它也是一個可以拍攝的要素。 參考資料 Otjize: The Red Beauty Miracle Of The Himba People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gs1u1We8pE Namibia's Himba people caught between traditions and modernity Women of the Himba Tribe - Google Arts & Culture Namibia, Himba Tribe Meet the Tribe: Himba | Audley Travel

📌遠離非洲  《遠離非洲》(Out of Africa)是1985年出品的一部美國電影,此片獲得28個電影獎,其中包括奧斯卡金像獎的七項獎。  電影根據丹麥女作家凱倫·白烈森的自傳及其他參考資料改編而成,講述1914年至1931年間,女主角從歐洲到當時的英國殖民地肯亞安家置業,結婚後分手,後來又愛上獵手Denys,最後再回到歐洲的故事。  電影拍攝地點大部分皆位於肯亞,其中一幕拍攝於「納庫魯湖國家公園」,為主角見到小飛機拉升時,數百萬隻紅鶴因驚嚇而起飛,龐大數量引發的壯美景致,讓主角久久無法忘懷!    📌凱倫·白列森 故居博物館  此處為凱倫·白列森與先生伯爾(BROR)移居到肯亞後經營的莊園,後來成為凱倫家的博物館,博物館里依舊保存着他以前用過的物品,光線明亮,陳列擺放一如當初那樣,在這裏可以好好的感受這位作家曾經的工作和生活。    📌馬賽人  馬賽人(Maasai),是東部非洲現在依然活躍的,也是最著名的遊牧民族,人口將近90萬,主要活動範圍在肯亞的南部及坦尚尼亞的北部。至今仍有些馬賽人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,另一些則加入到當地的旅遊業中。    【分布】  馬賽人多分布在東非,主要位於東非大裂谷的南端,涵蓋肯亞的南部與坦尚尼亞的北部。儘管馬賽人的領土大多位於坦尚尼亞的北部,人口卻多集中於肯亞。主要居住在肯亞山西部的裂谷湖一帶和半乾旱的高原,主要城市有卡耶亞多郡、納曼加、納羅克,以及位於肯亞八省之一的裂谷省,占地約16,000平方公里。屬於半乾燥氣候、乾燥氣候,年降雨量為500-800公釐。此外,馬賽人部分富饒的土地現今已經被列為國家保護區。 【語言】  馬賽人使用的語言為馬賽語(Maasai、Masai、Maa),現今也說肯亞及坦尚尼亞的官方語言:斯瓦希里語與英文。  馬賽語與桑布魯人使用於肯亞中部的桑布魯語有89%相近度,由於馬賽人、桑布魯人、伊爾查木斯人及帕拉庫尤人在歷史上關係相近,所以它們的語言均通稱為「歐馬語」。除上述民族外,馬賽語也與巴林戈郡的恩傑姆普斯人、坦尚尼亞阿魯沙地區的住民,及奎菲人等所使用的語言皆具有相似性與共通性。 🔹資訊來源:馬賽人-維基百科    🔷圖片來源:  🔹《遠離非洲》海報—遠離非洲(維基百科)  🔹凱倫●白列森故居—Karen Blixen Museum官網  🔹馬賽人 ( Maasai ) —馮營科 老師

🔹圖片來源:馮營科 老師      艾爾門泰塔湖是非洲的鹹水湖,位於首都奈洛比西北約12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東側,Elmenteita源自馬賽語Mutita,意為「塵土飛揚」,指該地區的干旱和塵土飛揚,尤其是在一月至三月之間。艾爾門泰塔湖位於奈瓦夏湖和納庫魯湖之間,由於鳥類的成名,該湖已成為保護區,受濕地公約保護,並與納庫魯湖和柏哥利亞湖一起被列為歷史遺蹟之一。   🔻艾爾門泰塔湖🔻 🔹圖片來源:馮營科 老師      湖的南端是Kekopey溫泉,其中引進了一種魚類,格氏雀麗魚(Alcolapia graham),附近的蘆葦床是夜鷺和鵜鶘的垂釣場。 蘆葦 鵜鶘 🔷圖片來源:  🔹蘆葦—Photo by Ines Göhringer on Unsplash  🔹鵜鶘—馮營科 老師    🔴格氏雀麗魚(Alcolapia graham)—為易危保育類動物,分布於非洲坦尚尼亞及肯亞馬加迪及納庫魯湖流域,體長可達20公分,棲息在中底層水域,主要在夜晚活動,雄魚具有領域性,以無脊椎動物為食,可作為觀賞魚。 🔹圖片來源:By Bushsnob - Own work, CC BY-SA 4.0

     南極,位於地球最南端,實際上又有南極洲、南極大陸、南極地區、南極圈等多種涵義。地理學上的南極為南地極和南磁極。      南極,不屬於任何國家、任何人,卻很多人喜愛往南極跑,把南極定義為『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』,為甚麼呢? 正是因為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,沒有遭受直接的破壞及汙染,能保有最完整、最豐富的生態,在這裡可以享受寂靜無汙染的環境,除了有世上少有的冰山美景,還能見到南極企鵝、海豹及鯨豚等奇特豐富的生態。    《南極洲》  南極洲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島嶼,總面積1400萬平方公里,大陸面積為1240萬平方公里,島嶼面積7.6萬平方公里,海岸線長達2.47萬公里。南極洲另有158.2萬平方公里的冰架。南極洲的面積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。    《南極大陸》  南極大陸指南極洲除周圍島嶼以外的陸地,是世界上發現最晚的大陸,95%以上面積為厚度極高的冰雪所覆蓋,有「白色大陸」之稱。全球6塊大陸中,南極大陸大於澳大利亞大陸,排名第5。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是世界上僅有被海洋包圍的2塊大陸,四周有太平洋、大西洋、印度洋,形成一個圍繞地球的巨大水圈,呈完全封閉狀態,遠離其他大陸、與文明世界完全隔絕的大陸,至今仍無常住居民,只有少量的科學考察人員輪流於為數不多的考察站臨時居住和工作。    鯨豚海豹南極企鵝 🔷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-南極 🔷圖片來源:  🔹南極企鵝-Photo by Ian Parker on Unsplash  🔹海豹-Photo by Torsten Dederichs on Unsplash  🔹鯨豚-Photo by Nitesh Jain on Unsplash

🔶圖片來源:馮營科 老師   奈瓦夏湖是一個淡水湖,四周是厚厚的紙莎草,湖寬約13公里,平均深度為5米,但下午的風和暴風雨會導致湖泊變得崎嶇不平並產生高浪,因此馬賽族將奈瓦夏湖命名為「粗糙的水」。      奈瓦夏湖的面積會根據降雨量而變化,平均在114至991平方公里間。20世紀初,奈瓦夏湖完全乾枯,露出的土地被用來耕種,直到幾年後的大雨使湖泊恢復了生計,吞沒了人們建立的莊園。 紙莎草疣猴 🔶圖片來源: 🔸紙莎草–Photo by Arpingstone on wikimedia 🔸疣猴–Photo by Meg Jerrard on Unsplash      湖泊周圍地區自然資源豐富,肥沃的土壤和水使其成為肯亞的主要農業地區之一。湖的大部分被相思樹(金合歡黃花)森林包圍,這些森林到處都是鳥類,因此奈瓦夏被譽為世界一流的觀鳥勝地。在這裡可見長頸鹿在相思樹中徘徊,水牛在沼澤中泡水,疣猴從樹梢呼喚,而湖中的大型河馬群則在淺水處睡覺

   《Safari-獵遊》  「Safar」之詞出自19世紀始於英語,東非當地斯瓦希里語為「旅行」之意,中文通常翻譯為「獵遊」或「狩獵旅行」。過去指到非洲進行五霸的狩獵,現在指在自然環境中,追尋、觀賞野生動物之旅行,而所謂的「狩獵工具」由獵槍改為相機。    《越野吉普車》  在肯亞的動物大遷徙之旅中選擇越野吉普車,體驗Safari,過程中可以清楚觀賞到危險猛獸的一舉一動,體驗最近距離、最刺激有趣的生態旅行,當地多採用改裝的越野車,讓搭乘者更加舒適、安全。在Safari的途中,因猛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,故乘客絕對不允許任意下車,除了特定地點外,且需經隨行導遊許可,但亦須特別注意周遭安全,避免突發意外發生。    《熱氣球體驗》(自費行程)  趁著動物大遷徙的季節,旅者們可自費搭乘熱氣球。乘著熱氣球飛行,由高處向下俯瞰整個草原,可以清楚的看見許多種類的動物在腳下奔馳、趕路。    《河畔野餐》  於馬賽馬拉公園中的馬拉河畔旁特定地點中,安排住宿飯店的外燴,讓團員、旅客可以在大自然中享受當地的美食。想像微風徐徐吹過,偶爾聞到青草的味道,沒有汽車難聞的廢氣,更沒有太多吵雜的噪音,只有大自然的美景,還有一大片最舒適的青綠色,享受最樸實無華的奢華,這絕對是在都市中沒有的感受!

     奈洛比(Nairobi),是肯亞的國家公園之一,位於肯亞首都—奈洛比南方,是肯亞的第一個國家公園,也是世界上唯一靠近首都的保護區。    奈洛比國家公園主要是犀牛的保護區,開放的草原上散佈著相思樹叢,公園內含有人造水壩,有利於某些鳥類和水生生物棲息。 🔶圖片來源: 🔸https://www.protectedplanet.net/761 (截圖)        在公園中,可見非洲水牛、黑犀牛、獅子、獵豹、鬣狗、長頸鹿、牛羚及鳥類…等,記錄超過400種生物。其他可探訪之景點有「象牙燃燒場紀念碑」、「奈洛比野生動物園步道」、「大象、犀牛孤兒院」和「河馬泳池步道」。 🔶圖片來源: 🔸奈洛比國家公園-https://tings.tw/safari-walk/    《相關歷史》    19世紀晚期,奈洛比東部、南部的阿提平原有很多野生動、植物。游牧民族-馬賽人在野生動物中生活和放牧。基庫尤人在奈洛比上空的森林高地耕種。隨著經濟發展,1910年已有14,000名居民,人與動物間的衝突增加,居民必須攜帶槍支防止獅子襲擊。而後人們開始抱怨長頸鹿和斑馬踩毀他們的花,並將動物限制在奈洛比西、南部的平原,殖民政府將此劃為「禁獵區」。    《象牙銷毀活動》   奈洛比國家公園於1946年正式開放,當時馬賽牧民已撤離。1989年,肯亞總統丹尼爾·阿拉普·莫伊在公園內燒了十二噸象牙,保護肯亞的野生動、植物,並改善國家形象。  雖然大舉動的焚毀活動,對表示支持的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、政府和非政府組織認為,這方法促進公眾對大象的保護,同時也能向偷獵者傳達信息:他們的做法是徒勞的;但批評者認為,這種做法會造成象牙因銷毀而變得更稀缺,進一步增加其在黑市的價值,導致更多偷獵行為,而且這種做法的有效性,不足以證明在貧困國家的機會成本是否合理。    象牙燃燒場紀念碑大象、犀牛孤兒院 🔶圖片來源: 🔸象牙燃燒場紀念碑-http://www.kws.go.ke/content/ivory-burning-site 🔸大象、犀牛孤兒院-Photo by Alex Mercado on Unsplash 🔶資訊來源: 🔸Nairobi National Park(Wikipedia) 🔸象牙銷毀(維基百科) 🔸Nairobi_National_Park(Tripadvisor) 🔸Nairobi National Park(KWS)